2025年:AI正式融入翻譯產業的一年

人工智慧翻譯全面普及,翻譯公司迎來效率與品質並重的新時代

2025年,對整個翻譯與語言服務產業而言,無疑是劃時代的一年。以往被視為「輔助工具」的人工智慧(AI),如今已全面進入翻譯公司的工作流程,從實驗性導入轉變為標準化作業。隨著各行各業的國際化與多語內容需求不斷增加,AI 的運用已不再是選擇題,而是每一家專業翻譯公司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必要條件。

從市場面來看,AI 翻譯的規模成長尤為明顯。根據《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》的報告指出,全球「AI語言翻譯市場」將從 2024 年的約 23.4 億美元,成長至 2025 年的約 29.4 億美元。而全球語言服務與本地化市場的整體規模,也預估從 2024 年的 717 億美元增加到 2025 年的 757 億美元。這些數據顯示,AI 翻譯技術已成為推動整個產業成長的主要動力,未能導入 AI 的翻譯公司將逐漸喪失市場優勢。

在工作模式上,2025 年同樣是關鍵轉折點。過去,翻譯流程主要仰賴人工完成:翻譯、審稿、交件三步驟。而如今,AI 機器翻譯(MT)與人工後編修(PE)的「混合式翻譯」模式已成為業界新常態。AI 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初稿,譯者再根據上下文、文化語境及專業用語進行修潤,使最終成果既快速又自然。特別是在跨境電商、網站多語內容、遊戲與應用程式在地化等大量文本需求的領域,這種工作流程顯著提高了效率與一致性。對翻譯公司而言,AI 不再是「取代人」的威脅,而是能讓譯者專注於更高價值任務的「智能夥伴」。

然而,AI 的進步並不代表人工翻譯的價值減少。相反地,AI 的普及讓人們更清楚意識到「語言的靈魂」仍來自人類的判斷與文化理解。根據 Acolad 的調查,近六成翻譯人員已經開始使用 AI 工具,但多數人也認為在創意翻譯與專業文件中,人工把關仍然不可或缺。這意味著,2025 年的趨勢並非「AI 取代譯者」,而是「譯者善用 AI」。如何結合人類經驗與 AI 能力,成為翻譯公司新的競爭關鍵。

面對這樣的變化,越來越多翻譯公司開始建立「AI 初稿 → 專業審校 → 品質檢測」的三階段流程。同時,針對不同領域(如法律、醫療、工程、遊戲等)建立專用 AI 模型與用語庫,讓翻譯成果更貼近專業語境。除此之外,許多公司也開始重視 AI 翻譯數據的安全性與透明性,導入記錄與審核系統,確保 AI 輸出可追蹤、可控管,進一步提升信任度。

如何成為國際企業的首選翻譯夥伴

對台灣而言,這股趨勢同樣帶來巨大機會。亞太地區的語言服務市場持續成長,企業跨境電商與多語行銷需求迅速擴大。具備「AI+人工翻譯整合能力」、涵蓋 30 種語言以上、並能針對特定產業提供專業翻譯的公司,正逐步成為國際企業的首選夥伴。

當然,AI 導入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。若翻譯公司缺乏嚴謹的後編修與品質控管,AI 翻譯的錯誤可能造成文化誤解或專業術語錯用。因此,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教育與審核制度,確保譯者具備 AI 使用與審校的專業能力。唯有在「科技 × 人文」的平衡下,AI 翻譯的潛力才能真正發揮。

總體而言,2025 年可說是「AI 正式融入翻譯產業的一年」。這一年,我們見證了人工智慧不再只是輔助,而是成為翻譯工作的一部分;同時,也讓整個產業重新思考「人」與「機器」的最佳分工。對我們而言,AI 不只是工具,更是推動語言服務邁向新高度的夥伴。未來,我們將持續深化「AI+人工智慧」的融合流程,為客戶提供更快速、更精準、也更具文化溫度的多語解決方案。

Author Profile

Katty
Katty
出生於臺灣,國中至大學於紐西蘭就學。對國際事物一直懷有好奇心,同時也熱愛語言,這也引導我進入翻譯編輯行業。二十多年來,我從事英文編輯工作,接觸過各種跨文化內容。假日的興趣是喝咖啡與探索各種異國美食。在平凡的生活中,尋找小小的滿足與幸福感是我的生活態度。